發行片商:華納
美國代理:華納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藍
螢幕比例:2.40(AVC)
片長:140分鐘
音效:英 杜比TrueHD 5.1/法、西、日、葡DD5.1
字幕:中╱英/法/西/韓/葡
光碟容量:雙層50G
級別:PG-13
上市日期:2008.07
關於劇情
在美式英雄漫畫所改編的電影成為近代商業電影快速吸取資金的「主流、大宗」類型,同時電影版《蝙蝠俠》系列形象、風格都算還深留民心的情況下,華納影業還是縮短了一般而言成拍電影所需的時間間隔程度,企圖繼續延伸該公司的形象英雄人物《蝙蝠俠》演藝生命,重頭細矚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歷程的《蝙蝠俠:開戰時刻》,不僅背負著讓觀眾與過去提姆波頓系列品頭論足比較的宿命,也乘擔起必須重新擦亮被喬舒馬克搞雜的系列招牌。
和一些隨口可提起的好萊塢美式漫畫英雄電影相比,《蝙蝠俠》系列可謂是一連串考驗觀眾適應力的作品,印象中故事主角經常換人演出的頻率,比已經推出過一堆系列的007還高,將早先四部曲與本片算進來,五部《蝙蝠俠》就已經有四位男演員分別擔任飾演布魯斯韋恩,縱使不管是誰穿了蝙蝠裝看起來或許都大同小異,在每個男演員都有自己一套的演繹方式下,差不多都得把每一部《蝙蝠俠》系列電影各自獨立起來欣賞。
2005年的《蝙蝠俠》,在故事上一反過往四部系列將戲劇焦點過度專注在「惡人」身上的特點,以整部電影幾乎一半的時間,細細的描繪男主角布魯斯韋恩在成為蝙蝠俠之前的故事因果循環,通常以一部新拍的美式英雄商業電影來說,敘述主角「悲傷且制式」的過去,花個2、30分鐘已屬相當長,而其他一般導演在必須交代固有情節,然後趕快讓英雄亮相打擊罪犯的方式,並不是這次《蝙蝠俠》所希望「一切照舊」的方式,不僅劇情人物編排更貼近一般現實環境,連高譚市的形象景觀同樣的也真實到看起來猶如是芝加哥市的翻版。(因為就是在芝加哥拍攝)
過去系列花在展示視覺設計風格、效果的程度,已經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及記憶,縱使布魯斯韋恩的年少身世,也已經是「蝙蝠俠迷」所相當熟悉的,不過將蝙蝠俠這位主角的誕生過程,做一次精細闡述與整理,《蝙蝠俠:開戰時刻》猶如絕處重生一般,漂亮的將喬舒馬克所丟下的爛攤子,重整旗鼓營業開張。
《蝙蝠俠:開戰時刻》說起來並沒有太多的商業動作場面,同時導演把2.35:1超寬格式螢幕當作29吋4:3螢幕晃動畫面的拍攝打鬥方式,洋蔥自己也不是能夠相當的適應,但是一部因提姆波頓而形成近代既定形象相當鮮明的題材,又經過《急凍人》被打扮成有如一位濃妝豔抹媽媽桑的折磨,讓《蝙蝠俠》失去原有的魅力光環與精神焦點所在之後,經過這一次《蝙蝠俠:開戰時刻》細心的重整打造,使得這位漫畫英雄得以走出過去系列電影「好」與「壞」的兩極化評價窒礙,縱使對部分觀眾來說,或許一時依舊難以抹滅取代提姆波頓所烙下的「印記」(洋蔥自己便是如此),但肯定的是,絕對足以撫平《蝙蝠俠3》與《急凍人》當年所留給洋蔥心靈上的遺憾與傷害。
關於畫質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藍在這部《開戰時刻》影像中所賦予的特色,除了類似《刀鋒戰士》系列所使用的白天藍冷色調、夜晚暖褐色調之外,就是「高譚市」與蝙蝠俠現身的場景,都是在夜晚。雖然有人會挑剔說,難道「高譚市」白天都沒有人犯罪嗎?但是卻能體會導演將蝙蝠俠的夜行性動物特質給彰顯出來。
《開戰時刻》白天陰冷色感所展現的透明度相當的不錯,影片前段主角布魯斯韋恩在中國遭逮捕入獄後,以及前往「影武者」所在地習武等白天室外亮景等,明暗對比保持在不強烈之下且濃纖合度的狀態,光影變化的層次細緻又豐富,同時鏡頭下影像的線條凝聚感也夠紮實,特別是中、短距離下的畫面,至於長鏡頭遠方的建築物與天空背景所交接的輪廓線,硬度雖然不見得夠犀利,清淡的暈開感倒也讓遠景物體看起來夠自然,同時也不會出現如DVD版本那樣難以根除的影像邊緣過強症狀。(主角前往造訪「忍者大師」的路中插滿整堆如長矛的旗桿,已經沒有DVD版本嚇人的影像邊緣過強症狀,如果要回味該症狀的話,可以觀看BD版本中所收錄的本片預告,預告片僅提供480P格式)
這部片子的夜景與室內暗景畫面,對於顯示器的對比能力,有著一定程度的挑戰性,洋蔥自己是不覺得暗景影像中許多物體之間的區分會過度融合分不清,很多場面很顯然的導演就是要讓蝙蝠俠經常性的沒入陰影之中,讓他如鬼魅般突然出現在歹徒之間。然而,仔細去辨識的話,幾個畫面中還是可以將蝙蝠俠身上披風的黑,與環境中的黑區給分出來,好比蝙蝠俠站在建築物頂端間塔的直昇機空拍影像,就可以看出他的披風長度比想像中的來的長,而且是垂直的覆蓋在尖塔之上。
比較讓影像看起來缺少一些立體感的部分,多在於這部片子在演員臉部的補光上,較為簡略的地方,單一光源從側面打上演員臉部,而另一面的陰影面部分,最黑的邊緣輪廓線時而沒入在背景之中,攝影師所呈現的昏暗質感風味十足,卻不見得每位觀看本片的觀眾,都會去欣賞畫面所表達的光影風格。
這部BD影像的質感並非百分百的能夠達到完美境界,特別是觀賞完整部片之後,再去觀看BD版本中所收錄的《黑暗騎士》序章6分鐘IMAX片段(使用70釐米膠片拍攝之片段,《開戰時刻》全片使用35釐米格式拍攝),這段影像中細節線條精緻又自然,暗景的透晰度及鮮明感更上一層樓,不僅影像質感把《開戰時刻》正片給比了下去,連接下來要介紹的音效,洋蔥都覺得同樣的也是《黑暗騎士》序章6分鐘IMAX片段比較優。
關於音效
聲音的清晰度比起DVD版本有略微提升的效果,尤其在對白的氣音尾聲中,經常可在一些安靜又稍微空間大的環境片段中所聽到,那種大空間所產生的細微迴音氣聲調,很容易把現場收音的真實性提高許多,既使有些聲音是經過後製錄音室中所「捏造」出來的,卻對演員說話音調的逼真度,有著很大的助益。
本片的高音與動作聲效層次細節,屬於洋蔥認為在夠細緻中卻無高亢誇張的那類型演出,在角色練習對打刀劍互砍的聲效中,雖然金屬碰撞聲調並不浮誇清亮,卻有股溫火慢燉的婉約風味。而爆破場面的低頻質地,聽起來就很容易去聯想到杜比數位多聲道格式的特質,同時隨著劇情的進展演出,越到後段的爆炸聲越是更加的夠力、撼動。
與其說本片的音效風格,並非想像中動作電影DTS音效規格中那樣的大鳴大放,在聲音細節的強烈感與層層音效分離度上面,卻有著華納影片一直以來多數包含著的調性,看著蝙蝠車橫衝直撞的在屋宇間狂奔,屋瓦的爆裂與縱向的聲音彈跳移動,稍微注意一下都能發現並沒有敷衍過去,但是卻是一種較為文人般的隨性灑脫,沒有武將砍殺時那種犀利的悍勁。
相較於洋蔥前一部所觀看的《決戰末世代》一片音效中,動作音效與背景配樂互相拉扯較勁的雜亂感,《開戰時刻》在配樂與動作音效之間的差異與融合度上更顯較高一等的級數,雖然很多特殊音效的清脆度整體聽來並不差,但只要聽了附錄中《黑暗騎士》序章6分鐘IMAX片段裡,那一聲散彈槍的開火氣勢,就免不了會對《開戰時刻》的音效娛樂度,稍微的滴咕個幾句…
關於特別收錄
■《黑暗騎士》序章6分鐘IMAX片段
總片長為6分32秒左右,前6分鐘為《黑暗騎士》連續劇情,描述小丑一行人搶劫銀行片段,末段30秒為電影預告剪輯。
以IMAX菲林所拍攝的段落,格式為70釐米影片,為一般電影所使用的35釐米兩倍,不僅提供在IMAX劇院超大銀幕上播映,在BD格式中也可清楚的看出與35釐米正片《開戰時刻》畫質的差異。這段《黑暗騎士》IMAX片段影像格式為1.85:1,畫面一開始就給洋蔥明確的驚豔感,線條的凝聚感與纖細度極佳,小丑面具上的稀疏紅色髮絲極為細緻卻不剛硬,在音效介紹中洋蔥所提到的散彈槍聲力道,更是《開戰時刻》一片音效中所不及的,這段收錄實在搶走正片許多風采。(附中文字幕)
■親身體驗電影
這項收錄功能即是「子母畫面」的幕後花絮介紹以及演職員訪談,功能自動設定為子畫面訪談出現時,電影正片的聲音就會被降低,算是另一種簡略型的講評音軌,導演不用整部片子一直講個不停,而在這邊要讚許華納影業的是,這項功能同樣的附有中文字幕,包括正片與子畫面訪談,所以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可以好好的聽個過癮。
■加值片段
分成「開拍前的等待」(1分57秒)、「數位蝙蝠俠」(1分06秒)以及「特技人員」(2分29秒)等三段。
「開拍前的等待」
是本片編劇大衛高亞闡述他在接到為新蝙蝠俠電影編劇工作時,由於不能對外公開這項拍攝計畫,但他一到漫畫店購買大量蝙蝠俠漫畫做編劇參考時,一眼就被店員認出,而且一看他手抱一堆蝙蝠俠漫畫,馬上就聯想到他即將為新蝙蝠俠電影編撰新的故事情節。
「數位蝙蝠俠」
則是特效製作人員展示他們於電影拍攝時所製作的一段測試畫面,用完全CG繪製方式製作出數位版的蝙蝠俠影像,完全讓人看不出來那不是由演員穿著道具服裝所演出的影像效果。
「特技人員」
呈現本片武行與視覺特效人員所排練的各種片中所需動作影像測試,包括模型版的「蝙蝠車」以及鋼絲懸掛飛越的排練等。
以上收錄均附中文字幕。
■故事背後
「裝甲人開戰時刻」
2005年MTV電影頒獎典禮主持人出場前所錄製合成的搞笑片段,描述主持人乘坐著蝙蝠車前往頒獎典禮時於街道橫衝直撞的爆笑情節。(片長5分12秒,附中文字幕)
「蝙蝠俠:旅程開始」
導演及編劇闡述籌備《蝙蝠俠:開戰時刻》之前的具體成形過程,最初當本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藍接下導演工作時,他還是要必須像一些多數導演一樣,說服華納高層他的確可以勝任這項工作,而和其他一般商業電影所不同的,是籌備這部嶄新的蝙蝠俠電影,完全不能對外公開,不僅最初劇本草稿完成後,華納高層還得到導演家中車庫工作室閱讀劇本之外,導演與編劇還為劇本取了一個名為《威嚇遊戲》的假名。(片長14分16秒,附中文字幕)
「準備開戰」
導演一開始就提到,近年來電影中的武打場面,在鋼絲懸吊部分已經到了近乎浮濫的地步,好比傳統港式武打,原本是優點的宛如舞蹈般流暢武術,卻成為於銀幕上看起來不會致命的缺點,觀眾好像都很習慣那種「表演式」的武術。
在導演為《開戰時刻》整體風格設定為盡量趨向真實感的方向下,本片的武術風格選擇了其他武打電影中尚未出現過的「科西戰鬥術」,科西的意思是「從心開始」,是一種類似近身致命格鬥技,省略掉一些無謂的準備及過程花俏招式,不過老美武術指導也是會擔心觀眾看不清楚,還是稍稍的延緩及加大出招的過程,否則其實看這段收錄中武行們真的執行「科西戰鬥術」,洋蔥是覺得比電影中看來更具致命感,而且招式不僅漂亮同時也有極高的真實度。(片長12分49秒,附中文字幕)
「高譚市之誕生」
這是洋蔥在特效片特別收錄中,一直最喜歡看的東西,也就是場景的縮尺模型介紹。原本洋蔥從《開戰時刻》中看來,一直覺得片中的「高譚市」很明顯的就是芝加哥,但是導演與特效指導其實是以紐約為藍本,再融入芝加哥與香港九龍的味道(或許洋蔥過去待過芝加哥近郊一段日子,對於芝加哥市區那幾座橋樑太熟的緣故)。
不過,在特效監製為電影繪製CG虛擬高譚市時,的確在芝加哥拍攝了將近一百萬張的數位照片,然後將其一一重新配置輸入進電腦中,重新塑造出電影中高譚市的形象。(片長12分48秒,附中文字幕)
「披風與頭套」
由於蝙蝠俠本身不具有任何超能力,一切的能量多半來自於蝙蝠裝的協助,所以導演希望讓蝙蝠裝擁有比較高的說服力,同時在盡量寫實的要求下,讓蝙蝠裝的外型設計,盡量回歸到人體外型最原始的質感。(片長8分18秒,附中文字幕)
「蝙蝠車」
電影中融合藍寶堅尼與悍馬車的蝙蝠車,最原始的概念同樣的是來自導演,他很清楚從六○年代以來的蝙蝠車外型設計,都呈現了當代的工業設計風格,所以同樣的,他也要為全新的蝙蝠車賦予新生命。
剛開始導演隨手以黏土捏了他心中所屬的蝙蝠車外型,訪談間導演還開玩笑的說,他幼稚的手法,很擔心道具組成員無法感受到他的構想,但是最終在嚴謹的設計與測試下,全新的蝙蝠車擁有非常高的真實駕馭程度,讓包括男主角以及負責駕駛的特技車手等,都想把片中的蝙蝠車據為己有。(片長13分40秒,附中文字幕)
「發現之路」
劇情中布魯斯韋恩從高譚市消失的七年間,他在「忍者大師」那邊脫胎換骨,這段劇情是導演頗為重視的一環,為了呈現宛如喜馬拉雅山的場面,製作團隊開拔到冰島的冰原實景拍攝這段情節,冷冽的環境當然對拍片團隊是一項考驗,不過也因此讓導演拍攝到許多令他滿意的實景影像。(片長14分14秒,附中文字幕)
「拯救高譚市」
介紹片尾拯救高譚市的高潮動作場面拍攝過程,在這裡導演再一次的強調他對本片影像真實感的注重,所以劇情中因為超級微波將高譚市主要水管汽化的畫面,都是劇組人員真的裝設了一台巨大的蒸汽產生機,得以讓高譚市佈景道路中的人孔蓋,衝出大量真實的蒸汽。(片長13分01秒,附中文字幕)
「黑暗騎士的起源」
導演、編劇以及許多DC漫畫的編輯與畫家們,暢談蝙蝠俠漫畫故事的歷史,以及新的電影版所要發掘的情節。(片長14分53秒,附中文字幕)
■電影海報欣賞
■武器與角色檔案
互動式選單設計,平面文字檔案中,可以深入瞭解蝙蝠俠各項武器裝備的諸元設計,而角色介紹則是可以連結相互之間的關連。蠻不錯的檔案文字介紹功能,可惜僅有英文顯示。
■本片預告
很難得的,電影預告只有一種字幕,那就是中文繁體。
附註:這張華納美版BD其字幕中文化程度之高,和過去三區華納DVD的內容相差無幾,只要是語音為英文的地方,華納影業全數送上台灣用語的中文繁體字幕。